第288章 李承乾:你们怕是想我大唐亡国吧?(2/2)
看来他也来真的了啊!
李世民知道李承乾在自己面前称孤,意味着什么,所以当即就闭上了嘴。
而众臣,也全都闭上了嘴。
却听李承乾又自顾自地道:“孤有一重大疑虑,如果不先说出来,恐怕不方便插手军队改革的事”
“什么重大疑虑”
李世民不耐烦地摆手道:“你直接说吧!”
“回陛下,我大唐立国才十几年,烽火硝烟也才刚刚平息,现在就改革军队,特别是以军官为改革目标,孤担心,他们会引来疑虑.”
听到这话,李世民心头大动,不禁深深看了眼里承乾,然后眯眼道:“你的意思是,狡兔死,良狗烹”
“嘶——”
众臣闻言,顿时倒吸一口凉气。
狡兔死,良狗烹,这可是昏君的典型操作啊!
不是吧太子殿下,你又要干陛下了!
就在众臣以为父子俩又要干起来,准备拉帮架得时候,李承乾却一脸平静地摇头道:“我大唐的将士,还没有这么愚蠢,不会想什么狡兔死,良狗烹!”
“那你的意思是”
“孤是在担心,担心他们会有一种失落的情绪!”
“这”
李世民闻言,迟疑了一下,然后看了看众臣,摸着胡须,若有所思地道:“朕知道,改革,他们肯定会有失落的情绪,但你不是也在推行改革吗你难道不知道改革科举,对那些熟读儒家经典的士子来说,他们也会失落吗为什么你还要砥砺改革”
“这不一样!”
李承乾摇头道:“改革科举,是为了让朝廷官吏得到升华,不必急于一时,我可以慢慢改革,比如新的科举考试科目,我也不是一次性增加九科,而是逐年递增,直到完全取代现有的科举科目。”
“但改革军队,陛下难道也会这样做吗如果这样做,陛下就不会召集这么多大臣商议办法了。”
“所以,陛下想的是一劳永逸的改革办法。但这种办法,陛下有没有想过,会消弱现在的军队的战斗力”
李世民闻言,再次迟疑了一下,旋即正色道:“改革肯定不会以消弱军队的战斗力为代价的!”
说完这话,又环顾众臣道:“咱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既不消弱军队的战斗力,又能减轻财政的压力呢”
“这”
众臣再次互相对视一眼,旋即陷入了沉思。
隔了半晌,等宫侍续了两次茶水之后,才听房玄龄若有所思的道:
“陛下应该知道,兵部尚书杜如晦在修养之前,曾提出过一个改革方案,他建议朝廷采用兵将分离的制度。现在看来,这个制度应该很难推行了.”
此话一出,李世民顿时感觉无比失望。
但是很快,魏征就冷声回怼道:“难道因为难,就不推行了吗什么样的改革不遭到反对难道陛下之前提出的那些改革,都没人反对吗!”
“嗯”
李世民眼睛大亮。
不知怎么的,他突然觉得这个喷子也不那么可恶了。
却听他笑着道:“那依太子少师之见,该当如何啊”
“回陛下,臣觉得,反对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关键在于,改革的方案!”
“魏大人的意思是,先不提出改革,而是先拿出一个正确的方案”长孙无忌仿佛明白了什么似的,追问道。
魏征看了他一眼,点头道:“是的!”
“不是,现在的将领统帅士兵,都有很长时间了,兵将分离还有什么意义”
左仆射萧瑀站出来质疑道:“难道要减少供应吗兵将分离,难道就不会影响战斗力吗”
“不不不”
房玄龄闻言,连忙摆手解释道:“这个分离的意思,主要是指平常的训练和战斗分离,我们现在的训练,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大家都差不多,这样的训练,不一定要将军亲自来,但是,领兵打仗,必须得将军来。而我们的将军呢,平时可以只管研究战法,训练士兵,则另有其人。”
说到这里,顿了顿,旋即看了眼沉默不语的李承乾,继续解释道:“而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士兵和将军,都可以适应更多,而不是只认一方。”
听到这话,李承乾瞬间就明白了。
难怪李世民要加快推行军队改革,原来是为了集中军权,杜绝将领带兵造反。
毕竟现在的府兵制度,士兵认的是将军,而不是朝廷。
一旦将军有造反之心,他们可以很快调集麾下的军队。
如果采用兵将分离制度,则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却听长孙无忌又道:“如果采用兵将分离制度,军队供应的问题,就需要降低,比如现在的供应,是战时的状况。可现在没有战争,自然不能跟战时一样了。”
“另外!”
侯君集也在这时开口道:“现在的十二卫,以及东宫六率,其实可以不动。把它当作卫士的统管机构。将军们所在的十二卫,包括东宫六大统领,也可以不动。可以作为俸料的寄存机构,同时,十二卫,东宫六率,是将军,统领的晋升序列。各个卫,率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的调整补充。”
“嗯,侯将军说的不错!”
李世民非常欣赏的朝侯君集点了点头,感慨道:“战争时期,我们采用了很多措施,制度方面,也有许多的例外,比如大行台,我们就设置过好几个,大总管和总管就更多了。”
“战争结束以后,我们取消了大行台,后来呢,又取消了总管制度。”
“但是,总管制度取消得其实并不彻底,现在的都督制度,其实保留了很多总管的权力。”
“陛下所言甚是,臣以为,和平时期,这些总管,肯定没有存在的意义。不仅如此,反过来,还造成了众多的问题,比如罗艺,长乐王这样的反叛。”
房玄龄接口道:“因此,臣有一个想法,适当取消都督州。”
“总管制度是典型的战时体制,都督制也是这样。武德年间,是想把几个州多分成几个层次,功劳大的,就可以做都督刺史,可因为有军权,权力太集中了,所以就出现了反叛。”
“取消都督制,没有问题。”
魏征点头道:“地方诸州,即使取消了都督制,也可以根据人口,地位,划分不同的等级,便于官员的牵转。因此,取消都督州并不妨碍地方。”
“可是.”
侯君集沉吟道:“有些地方很重要,保持适当的军事力量,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扬州,益州,如果没有一点军事力量的话,万一出现紧急情况,要从中央调集军队,恐怕有鞭长莫及之虑!”
“另外,边境州,是否可以也做相应的考虑呢”
长孙无忌插嘴道:“想必大家都清楚,边境,属于动乱频繁之地,如果没有一定的兵力部署,没有适当的威慑,也令人担忧啊!”
“可取消都督州,那当地的士兵怎么办呢”李世民想起什么似的,冷不防的问道。
“这个.”
众臣互相对视一眼,却听房玄龄率先开口道:
“回陛下,臣觉得,没必要取消的,我们可以与当地的刺史沟通,成立独立的军事机构,与州刺史平级。有必要取消的,直接将这些士兵安置在地方,分配土地,成为百姓。”
“如果能这样,自然很好。”
李世民深意为然地点了点头,笑道:“朝廷因此可以节约一部分不小的开支。”
“要是照这个方案执行的话,那军队的改革,不就很容易了吗”侯君集笑着附和道。
“哈哈哈!”
众臣闻言,轰然大笑。
似乎在为他们的新方案感到满意。
然而,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李承乾,忽地冷笑出声:“是啊!照你们这个方案改革,我大唐不出百余年就亡国了,确实很容易!简直馊易惹!”
哗!
此话一出,全场哗然!
就连李世民都不禁满脸错愕。
因为他们不知道,百余年后的安史之乱,就是从今天这些改革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