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悬疑推理 > 星能玩家 > 第四百三十章 规则

第四百三十章 规则(1/2)

目录

尽管沈然估摸着自己天赋不差。

可到了这种场合,沈然觉得自己真还得再加把劲才行。

祝冰和虞长者,毕竟是万物母貘本部的。他们对于规则的理解和认知肯定赶不上大名鼎鼎的命运学者们。

自己到底是小镇做题家,还是真的有能力立足扎根在山海界,目前还无人能知。

熄灯。

房间陷入1片漆黑当中。

静音模式开启。周遭安静得能听见心跳与血液在体内流动的声音。

沈然盘坐,再次研究起了那7个组合图案。

乍1看很简单。

是黑色小方块,在类似格子里任意排列,形成7种不同的排列方式。

这7种形态,统称为元胞印。

正文开始。

规则的修炼体系,从基础说起。

而符印,就是规则系技法中的1个基础概念。

这与物理学目前的62种基本粒子类似。

那黑色小方块看似简单,能量属性却极其神奇。

沈然体内虽自成小宇宙,可生成万般玄妙。

但实际上,光是第1步,对那黑色小方块进行理解,都难如登天,消耗了他大量的精力。

沈然还因此动用了解兽之力。

所幸,尽管还是没有完全研究透彻,但在自身体内对其进行1比1的复刻,这点是已经过关了。

接下来就是玄之又玄的部分了。

扯句题外话——

《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8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8卦,中国古老文化中的深奥概念。

本质就是1套用3组阴阳组成的形而上的哲学符号与构筑的系统。

其中,“1”代表阳,“--”代表阴。

以这两种符号组成8种不同形式,“爻在其中矣”,契合大自然中的阴阳变化。是名8卦。

古人认为这套规则体系能解释自然、社会现象。

要是自己日后有望达到和命运学者们同等高度,甚至是超越的话,有能力可以创造出1种“基本粒子”,也就是两个8卦的基础符印“1”与“--”。

那么自己或就将开创出独树1帜的【阴阳5行】技!

可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失误之间的关系。

不过,这点很难就是了。

回到主题,

符印本就象征着部分规则。

通过最简单的基础符印,进行迭代,从而生成复杂结果。由此释放该规则系技法,影响现实。

这便是沈然目前的修炼逻辑。

听起来就很像《道德经》里所说的“道生1、1生2、2生3、3生万物”。

我们给定1个道(规则),通过不断深入,就可以通过这个规则生成各类技法。

听上去感觉似乎很简单?

实际上,大错特错!

和物理学中的62种基本粒子完全不同!

目前所有1切符印,都可以说是错的,都有缺陷。

根本无法进行无穷迭代,只能够进行局限的推演。

拿元胞印举例,

这是空间属性的基础符印。

通过元胞印生成的空间技法,目前只有【瞬步】与【裂空】两个。

而空间技法又怎会只有这两个?

其他的空间技法,其实就是建立在其他的不同基础符印之上的。

事实是,

符印根本就不是规则体系下的基本单位!

就算是同1规则的不同符印,也是有很夸张的区别的。

符印大多看似简单,实则结构非常复杂。其本身就可看作是1个技法成果。

早就有人说过,万法同源,命运涵盖所有1切,或许根本只存在有1种命运符印。所有的法,所有的物质与非物质都是由它所化。

这也是命运学者的名称由来。

不过,

种种对沈然目前来说还很遥远。

说完了符印的隐藏属性,

而现实是,

能否创造出1个品质极高、适用性广泛、可开发多种高强度技法的基础符印,这可是命运学者的重要评定条件之1。

再扯回来,倘若有朝1日当真创造出了8卦的阴阳符印

到时候只可能有1种画面——

那便是山海界立即进入半永久性封闭状态。山海主亲身降临,所有命运学者护道他完成那1体系的构筑。

沈然感觉只是1闭眼,1眨眼的功夫。

天就亮了。

“时间好短。”

沈然稍作沉吟,“山海界应该有时间权柄,可以加长我的修炼时间的吧。”

不过,时间系规则与天地冲突极大。需要付出的肯定不会是1般代价。

“别睡懒觉了!马上,立刻,现在出现在我面前来!”

突然,1道母龙咆哮的声音,振聋发聩。沈然不可思议地看见大地都在震颤。

他赶忙出门。

“来了!来了!”轰得1声,山上有1处升起浓郁烟雾,塔子撞毁建筑而出。

可沈然刚1拔腿,顿时变脸。

山巅处传出阵阵波纹,空间犹如银汞。

“还在耽搁,还在耽搁,你们是蜗牛吗,还是把我的话当耳边风了都?!”

山峰处,赫拉浑似起床气,暴躁喊叫。

沈然凝眉,立刻不尝试强行抵抗前进,而是在体内构筑昨晚的成果。

空间技瞬步

可刚1展开,沈然又再度讶然。

“第2个场?”

沈然看向1处,眉头1皱。

也是首次感受到了两种规则技的对抗。

像是两颗星球,在同1处空间,彼此的引力场。

只是片刻,沈然就主动收招。

另1处。

1身着青衣、身材高挑的绝色女子。松月奈细长的柳眉微挑,先是意外,随后轻哼1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