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2/2)
“先做试点。”
王建业最终拍板,手掌拍在实木会议桌上的声音让所有人安静下来。
窗外的梧桐树突然哗啦作响,一片黄叶飘进来,正好落在他面前的财务报表上,盖住了那个刺眼的赤字。
第一周试运行简直灾难连连。
有机菠菜因为没及时冷藏蔫了大半,李师傅气得把菜筐踢得哐当响;新买的竹制餐具在消毒柜里烤变了形,服务员小刘收拾时划伤了手,血珠滴在米白色的环保餐巾纸上格外刺目。
最糟的是,当老顾客张教授看到菜单上新标注的“有机”字样和后面的价格时,眼镜后的眼睛瞬间睁大:“老王,你这是要赶我们这些老家伙啊”
转折发生在第三天的雨夜。
王建业巡视厨房时,发现李师傅偷偷用新买的有机萝卜雕了朵牡丹,在节能灯下晶莹剔透。
老厨师被发现时慌忙用围裙擦手,却掩饰不住眼中的得意:“这萝卜确实瓷实。”
他的老镜片上还沾着萝卜的汁液,在灯光下泛着微光。
次日清晨,一个意外的访客推开了饭店大门。
穿墨绿色套装的林记者带着摄像机,自称要做“传统餐饮转型”专题。
当她尝到用有机食材做的改良版地锅鸡时,摄像机红灯亮起的那一刻,王建业看到她眼角微微湿润:“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味道.”她修长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竹制餐具的边缘,美甲上的碎钻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报道播出后,饭店突然涌来许多陌生面孔。
王建业注意到他们大多背着印有环保标语的帆布包,点菜时会特意询问食材来源。
有个扎马尾的姑娘甚至带着便携水质检测笔,当看到检测结果时,她惊喜的欢呼引得其他顾客纷纷侧目。
但危机也随之而来。
某天中午,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故意打翻有机蔬菜沙拉,油腻的领带上沾满了芝麻酱:“什么破有机菜,还没普通菜心好吃!”他的劳力士手表在摔盘子时磕出一道划痕。
后来才知道,这是孙福派来的人。
价格问题始终是最大障碍。
王建业在收银台旁站了一整天,听到最多的抱怨就是“太贵”。
退休教师马阿姨的话最扎心:“我们这些靠退休金吃饭的,以后只能闻闻你们家的香味了。”
她布满老年斑的手在菜单价格栏上反复摩挲,最后只点了一碗最便宜的阳春面。
转机出现在与青山农场许场长的深夜长谈。
那个戴着草帽的憨厚汉子掏出自酿的桑葚酒,两个中年男人就着月光在小院里对饮。
“我们可以搞会员制.”许场长沾着泥土的手指在石桌上画着圈,“预付年费打八折”酒瓶碰撞的声音惊起了槐树上的夜莺。
会员制推出当天,王建业亲自设计了绿叶形状的会员卡。
令他惊讶的是,第一个办理的竟是马阿姨。
“我孙子说,要支持环保事业。”
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绽放出笑容,递过来的环保袋里还装着当天的《老年健康报》。
厨房改造那天,全店停业。
工人们拆旧灶台时的敲打声震耳欲聋,李师傅却蹲在新安装的节能灶前像个好奇的孩子。
“火力够猛啊!”他试着颠了下锅,锅里水划出漂亮的弧线。
阳光透过新换的节能玻璃窗照进来,把他常年被油烟熏黄的厨师服照得雪白。
最难改变的是老顾客的习惯。
当张教授再次登门时,王建业亲自端上特制的“怀旧套餐”——用有机食材还原的老式做法。
老教授夹起一块红烧肉时,筷子尖微微发抖:“这肥而不腻的口感是三十年前的味道啊!”他的老怀表链子垂在碗边,随着激动的呼吸轻轻晃动。
危机在深秋的雨夜突然降临。
食韵楼买通某自媒体发布《揭秘“有机”骗局》,暗访视频里断章取义地剪辑了许场长说“价格高”的片段。
王建业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投影仪蓝光下每个人的脸都显得格外疲惫。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时,林记者突然打来电话,她的话筒里还带着电视台特有的嘈杂背景音:“我们拍到孙福的人贿赂农场员工的完整视频”
反击战在次日打响。
王建业带着全体员工在店门口支起“透明厨房”展示台,现场烹饪过程全程直播。
当李师傅用有机食材雕出“诚信”二字时,围观人群爆发出一阵掌声。
有个戴红领巾的小女孩踮着脚递上自己画的绿叶贴纸,粘在了王建业的西装领口。
风波平息后的庆功宴上,许场长带来了刚摘的有机草莓。
周教授举着用回收玻璃特制的酒杯,突然提议:“该给新厨房起个名字了。”
众人七嘴八舌间,王建业瞥见窗外那棵历经风雨却愈发挺拔的雪松,脱口而出:“就叫‘松风厨房’吧。”
他声音很轻,却让所有人安静下来。
李师傅粗糙的大手突然拍在他肩上,常年握勺的茧子硌得他生疼。
冬天第一场雪落下时,王建业站在新挂上的“xz市绿色餐饮示范单位”铜牌前。
铜牌在雪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倒映出他鬓角新添的白发。
身后传来年轻员工们的笑声——他们正在用新学的环保知识争论垃圾分类。
……
雪后的阳光格外刺眼,王建业眯起眼睛,看着铜牌上“xz市绿色餐饮示范单位”几个字在晨光中闪烁。
他伸手拂去牌子上残留的雪粒,指尖触到金属冰冷的质感,忽然想起二十年前父亲在开业那天说的话:“做餐饮就像熬高汤,火候不到,味道就出不来。”
身后传来年轻员工们的嬉笑声。
实习生小林正举着手机拍摄垃圾分类的教学视频,她扎着俏皮的丸子头,发绳上的小番茄挂饰随着动作一晃一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