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文豪1983 > 第240章 《落叶归根》

第240章 《落叶归根》(2/2)

目录

张守任示意让大家来看余切的稿子:“你们看了之后,就知道了!”

然后,原先在张守任身上发生过的事情,在编辑部其他人身上也发生了。诗歌组的骆一禾被吸引过来,看余切的小说。他这个人最纯真也最傻白甜,看到老赵因为屡屡被折磨,被路人瞧不起,想要寻死的时候,忍不住哭道:“这小说写的真让人难受,余切,你为什么要写这种小说”

看到老赵峰回路转,好心人帮忙他,政府也来帮忙,骆一禾又道:“这才是我们的现实社会,不全是坏人,也不全是好人,有的黑有的白。”

《落叶归根》真的没有什么文学要素吗

也不是,只是写的很自然,普通读者看不出来而已。像张守任这些人就很明白,他一晚上激动难耐,写出了审稿报告,在里面张守任阐述道:

“我最记得的是一群上车打劫的劫匪,要求全车人交出身上所有财物……大家都乖乖交出财物,老赵拿着死去的老刘那五百块钱抚恤金不愿意给,在劫匪头目的逼问下,他坦白了老刘早已死亡的实情,劫匪于是被感动,放过了这一车人。”

“结果,劫匪一走,车上的人立刻把老赵赶走,民工老赵再一次孤零零的背着死去的老刘。”

“能够共情老刘的,只有同为民工的老赵,能够共情老赵的,只有大客车司机,环卫工人,底层小片儿警……1879年,法国人莫泊桑借助普法战争写出了这一情节,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爱国爱同胞的不是贵族老爷,而是妓女‘羊脂球’!随后震惊法国文坛,一百多年来,无数人化用过这一类情节,但余切是我看过,用的最真,最自然的……”

“使我简直忍不住相信,这一件事情就要发生了!它一定真的发生过!”

“文学院的理论课教师余切,他没有锋芒毕露的写出任何理论真的没有吗我们说有三层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当沪市来的作家把农村生活同创世《圣经》联系在一起,大秀技法的时候,余切已经是最后这一层!他的故事没有文学,其实处处是文学。”

张守任的审稿报告刚刚念完,顿时所有人站起来鼓掌!声音几乎要掀翻房顶。

《落叶归根》这一文随即在圈内小范围传开。这是余切自《小鞋子》之后写出的第一部小说,无数人关注他现在的动向。

他到底是深入研究理论,还是返璞归真……结果出来了,恰好是后一个。

余切的新小说出来了!

这次是关于他家乡的故事!

啥余切写新小说了!

王濛听说余切的新小说后,当时不动声色,觉得没啥,私底下找来一看:妈的,这必须发到《人民文学》!

张守任竟敢抢夺我心头之爱

柴可夫斯基复活来劝我,都没用了!必须,现在,发到《人民文学》!

这部小说,很明显和《出路》、《团圆》是一个路子的。而这两篇小说在国内都先发到了《人民文学》。

“我们看看《出路》写的什么东南亚的大富豪认祖归宗!这小说的故事性最好!《团圆》写的什么几个去港地拼搏的年轻人,最后在美国唱起了水调歌头!《落叶归根》的老赵,身份最低,故事最简单!他遇到的是货车司机、工程老板这些阶层的人……这一系列故事越写越小,却越来越大!”

“说他小,是因为故事的人物,经历越来越平常;说他大,因为代表的群体越来越庞大。老赵不仅仅是万县民工,还是劳动人民,还是数亿即将进入到城镇化的农民……必须是《人民文学》,只有我们才有资格发这一篇文章!”

而《十月》怎么会容忍这一篇文章发到《人民文学》去呢

今天的《十月》早已不是当年,它不仅仅是严肃文学的第一刊物,超越了巴老主办的《收获》杂志,而且受到余切的影响,杭城会议后一系列新作家都把这视为自己的证道之地!

人们想要成为余切,可不是一句说说而已的话!大家正在走余切当年走过的路!

王濛跟张守任大吵一架,他俩同为京城编辑,同为文学院的教师,现在搞得水火不容。王濛说:“你们《十月》才改成了单月刊,作品的平均质量根本比不了余切这一篇小说!发去这是浪费!”

张守任针锋相对道:“茅盾奖颁发给了《新现实》,谁发表的《十月》首先发表的。”

“你们的纸浆不够用!再者,新华印刷厂的工期排不过来,难道你们能一周内重新排版刊发这不可能!”

“《十月》已经单独跳出来,我们不仅仅和京城出版社合作!如果新华厂接不了我们的任务,相信其他厂也是很愿意的……我们和全国十几个印刷厂有联系。”

“张老哥,就当是为了作品的延续性,为什么不能发到《人民文学》”

“为了延续性,可以先在我们这里发,再去你们那里发。你还可以把前几篇文章再发一次,这是你的自由。”

“你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你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事情开始愈演愈烈,一度闹到了算总账。当年“伤痕文学”创作的年代,这些小说和作家,是《十月》的张守任这些人来组织创作的,最后让《人民文学》捡了便宜。如果不是“新现实”异军突起,这件事情将永远成为张守任和原主编王世民的遗憾。

无数篇文章中,真正像金子一样的只有极少数,大多数都被风吹走被浪淘去。

《落叶归根》又是一篇预定的小说王。无论是浩浩荡荡的城镇化,还是三峡工程,任何一件事情都能让它长久流传下去,这种珍宝怎么能拱手让人

王濛跑来找余切求情,希望他把小说转发到《人民文学》。张守任说“余切你要顶住压力,有什么我们杂志社来扛……”

两家顶级文学刊物,竟然为了谁先刊登余切的小说,闹的不可开交。而且,两家最后都宣布要刊登余切的小说,都按照第一次发表一样,给足稿酬。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