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仙侠 > 成道天书 > 第249章 云楚狂人

第249章 云楚狂人(2/2)

目录

人世间的幸福跟羽毛一样轻微,没有人知道怎样才能承受;人世间的灾祸重得跟大地一样,也没有人知道怎样才能避免。算了吧,算了吧!何必以有德行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呢?!危险啊,危险!何必非要走自己凭空画出来的路呢?!

迷茫啊,迷茫!不要再妨碍我走自己的路了;满地的荆棘、曲折的道路,只要不伤害我的脚就行了!”

在此应知,按照古代的说法,只有天下大治,世风淳厚,人世间道德隆盛的时候,稀有的凤凰,才会飞临世间。

楚狂接舆给孔夫子唱了这首《凤歌》,意思就是把孔夫子比喻成一只不合时宜的凤凰,偏偏在天下无道、道德沦丧的时候出现于世。

因此也是在暗暗地奉劝于他,天下无德,凤不现世,你是个圣人,就应该归隐才对,不要再四处去游说了!宣扬自己那套圣贤之道,于现今世道无用,无有益处。

那时,身高“九尺六寸”(约合1.9米以上)体型魁梧,额头突出,被称为“长人”的孔夫子,耳聪目明,自在车上听到了楚狂所唱之《凤歌》。

此时一闻歌声,圣人便是知道,这首歌是专门唱给自己听的,且唱歌之人定是一位颇有来头的隐士高人来。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打开车门,便下了车来,孔夫子想要留住这位唱歌的高人,好好与他谈上一谈,聊上一聊。

可谁知道,这位楚之狂人,竟顶着他那个大光头,一晃而过。也不去理孔夫子与他的招呼,只管自顾自一边高唱,一边脚不停步地扬长而去了!

后来,孔夫子在楚国也没待多久,便是借故离开了!

但陆通对他所唱的一首“凤歌”,却很快地在楚国传扬了开来,以至楚昭王高居庙堂之内,也是知道了他这个,看起来疯疯颠颠的楚狂人。竟是个连名满天下的孔夫子,都不放在眼里的人物。由此可见,他定是个非等闲之辈。

却说陆通,他离开孔夫子车队后,径直回到了自家中,照样跟平日里一样,头顶着烈日,脚踩着大地,每天不是荷锄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耕种,就是接舆代驾扛工度日,闲来便到城街上沽酒换醉,一醉方休。

这天一大早,陆通的妻子要去集市里,买些日常所用的东西回来,留下陆通一人在家。

陆通也准备下田,劳作时,家门口却见上了两驾华丽的驷乘大马车,也不打个招呼,就停在了自己家门前。

这时他出门,车上也下来两位衣冠楚楚的使者模样人物。他们见了陆通出门来,便上前行了个大大的礼,又恭恭敬敬地奉上百金聘礼,说是奉楚昭王之命,请陆通去做个治理江南一带的地方官长。

陆通一听,哟嚯!这是要请自己去做大官呀!立即便装疯卖傻起来。他只是呆呆望着两个使者,一脸傻笑,一句话也不跟他们说。

两位使者等了半天,见陆通呆子一样,只会傻笑,连话都不会好说一句,想来他劝唱孔夫子的传说,并非实有其事,应是民间胡传谣来。于是他们悻悻然然抱着聘礼上了车,自回王宫大殿,复楚昭王的王命去了!

陆通打发走了两位王使,自扛着农具下地干活了!到了将晚时分,陆通的妻子从集市上采购回来。

她尚未进门,就见着,门前那又深又宽又花又乱的车马人脚印迹,心中顿生气愤,满脸的不高兴,进屋就质问陆通道:“接舆,你年轻的时候,志气高洁,还算得上是个有道义的人,怎么人老了,反而要违背自己的气节不成!?你老老实实地告诉我,门外为什么会有那么深、那么杂乱的车马人行痕迹来?!”

正在编织箩筐的陆通,听闻妻子问过来,知道她定是起误会了!便把楚昭王派了使者前来,聘请他去做官的事情,跟妻子一五一十地讲了!

他妻子一听,哟嚯!竟有这事。思想再三,她皱起眉头,又问陆通道:“既然如此,那么你是如何答应他们的呢!?”

陆通闻言,知妻子已然认起真来。便是开玩笑地问她道:“妻呀!人人都愿去做官,人人都愿意去争取富贵,你又何必那么厌恶我去做个大官呢!?”

妻子听闻他这话。咦!还真想做官去了!于是正色教训陆通道:“接舆,妾曾听说,真正有道之人,平生最快乐的事情,唯有践行真道义,绝不会因为贫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也不会因为富贵,而改变自己一惯的德行正为。你今天受了别人的封赏,难道就要因此变节弃了道德吗?!”

陆通一听她这话,心里那个高兴呀!他早知妻子与自己志同道合,只是想逗她玩一下而已!不想受了如此一番真性劝解。

于是,收起他的顽劣性子,便是正色告诉妻子予实情,说了自己并没有答应楚王的事。

妻子听闻,这才松了一口气,接着却又有些担心地跟他说道:“接舆,虽然你没答应,但你的名声已经被别人知道了!咱们再在这里住下去,将来恐怕是麻烦少不了!不如我们就此搬个家吧!找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好好生活去!”

夫妻俩在被窝里一番商量,次日一早,说搬就搬,陆通背起家里的铁锅瓦盆,拿上耕作农具,妻子则是背上草席衣物,提了粮油菜种,揣了盐麻香料,舍了屋舍家禽一干。二人趁早,便离开了楚国。至此,楚国再没有人知道,他们夫妻二人的下落。

后来,有本《太平御览》中记载,陆通夫妇离开楚国之后,一路隐姓埋名,向西而行,最后是隐居在了蜀地峨眉山中。

要知道,战国时期的峨眉山脉,并不像现在一般,被人们奉为仙山圣地,到处是香烟鼎盛的景象。

当时的峨眉山,不但是个默默无闻之地,而山深无路,林莽荒荆,只偶有獠蛮之人居于山中,少与外人来往。且山上森林茂密,更是野兽出没,虎蛇称雄,绝非寻常人所能居住之地。

陆通携了妻子,在峨眉山上结庐而居,以芜蒿野果为食,其生存之艰难,生活之平淡艰苦可想而知!难怪他会被后人称为“峨眉山上第一人”。

陆通隐居峨眉山后,自是修行悟道不坠,他得道成仙,也是水到渠成事。至于后来的数百年里,都时时有人能见到他的身影。想来那时他已然是陆地神仙境了!

在《峨眉山志》中,也有一段对陆通的记载“大峨石前,楚狂旧庐”。宋朝时,宋太祖,称峨眉山是“楚狂接舆隐逸之乡”。宋太史公黄鲁直、苏明久在凤嘴石处,还建有“陆隐君祠”。到了明朝弘治年间,督学王敕,嫌凤嘴石不雅,将其之改名为“歌凤台”,以此专门纪念陆通遇见孔子的故事。

到了满清时期,民间人更是把陆通尊为峨眉山神,又称其为山王、山祖。峨眉城南还建有峨神庙一座,碑上镌刻有“峨山之神”等等文字。历代文人墨客,咏峨眉山的诗文之中,往往都要将这座名山,与他楚狂接舆拉连到一起来。

有个大诗人,姓陈名子昂,其在《感遇》组诗中,有写道:“浩然坐何慕,吾蜀有峨眉。念彼楚狂子,悠悠白云期”。

再说楚狂铁粉,诗仙又酒仙的李白,他早年就学道于峨眉山上,即使后来云游天下,对峨眉山的眷恋之情亦不曾稍减了半分,

李诗仙在其《江西送友人之罗浮》一诗中,深切地表达了其这份深执情感“尔去之罗浮,我还憩峨眉。如寻楚狂子,琼树有芳枝。”

再有许多历代与楚狂接舆有关的诗歌,当真是举不胜举。而诸多诗词当中,当属王维,王诗佛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为最。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