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大秦:开局得到瑶池蟠桃 > 第193章 召开廷议

第193章 召开廷议(1/2)

目录

即是让那些授田不足百亩的平民按照国家规定,自行设法取得定额土地,朝廷不再保证其分地权益。

但理想虽好,实际操作中却处处困难。

君士朗回想自己任职北疆军监之时,也曾带兵屯垦。

若是平地草地尚易,冬季烧去枯草,春天多次翻耕,将草根翻出泥土之上,经几年精心整治,荒芜即可化为良田。

这般田地,单人一牛,每年轻松就能开拓十余甚至数十亩。

可要是山地,特别是那些水源稀疏、石块满布的丘陵,四人合力一年也只能开垦几亩贫瘠薄田,堪称难能可贵!

所以尽管朝廷新例鼓励开垦新土,大多民众仍只满足于耕种自家赖以生存的一点薄地,而沦为大户人家的租佃过活。

与其任其成为租佃,不如将他们迁居至新开辟的领地上。

据君士朗记忆无误,渭水流域地势相对平坦,覆盖面积达一点六万平方里计,约两千余万亩,按秦制计算更超七千万亩!

并且多处毗邻水流的沃野!

加之君士朗督造的铁质曲犁和缴获自西部族人的牛马辅助农作,不出两年此处必成大秦新的粮仓。

君士朗微微抬手示意,待命一侧的沈谦随即呈上备好的竹简与一支饱蘸墨汁的毛笔。

作为从众多阉侍之中脱颖而出的中官领袖,沈谦的眼观六路自是不在话下。

君士朗将自己拟订的意见逐一落于竹简:收归戍边将士原有土地,在新地区以优厚条件替换,并免除赋税,同时给予房舍,无偿使用牲畜及农具等福利措施。

“递送至左丞相府,交由众臣议论。”

君士朗交付竹简后,依旧闭目养神。

关于迁屯之事暂告一段落。若他们愿拿故乡土地交换,则不妨再增益一些。

不单能让驻边之卒耕垦,还能从中原各地迁移居民过去。

毕竟大秦覆灭六国势如破竹,并未引发现大动乱,如今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人口繁盛,日后晋豫鲁等地的人口总数几乎占秦国总体人口的大半。

地狭人稠。

由此,始皇帝惯于大兴工程,通过徭役消耗过多的人力。

如此,遗留给君士朗的就是这随时可能爆发的一团火药……

君士朗轻轻摇头,摒去隐约传来的犬吠声干扰,决定要把更多的中原居民迁移至渭源。

不过,必须以公文晓示天下,明示他们在新地区将会面临的问题和朝廷的扶持措施,以免别有居心之人恶意揣测他的意思。

今日死亡亦是结局,发动大事亦然……哈!呸!

《役法》明确记述:“中央调派任务,怠惰不行者,罚两套盔甲;逾三日到五日内到达的,受公开谴责;六日至十日期间的,罚一面盾牌;超过十天,罚一套盔甲。”

另外注释,因客观情况耽误进程只要说明实情就不会有责罚!

最关键的是即便要惩罚也仅仅是领队官员犯过,从未出现一次处死数百戍卒这样极刑!

哪怕那位不懂军事的庸才胡乱指挥,这种信息在依靠脚行走的岁月中如何可能在数月间传达至如陈胜吴广这样偏远的人知晓新律令呢!

所以推广法纪任重道远!

实际上,他已经料到会有此局面,故早于筹备纸作坊时已委托工匠雕刻用以印刷秦国法律的模板了。

放弃活字选择雕版印刷原因其一是此时代墨水附着力不够理想;其次是雕刻版方便长期保存适大量复印。

在他的宏图中仿若后朝朱洪武普及《明训》般让每家都能有一册秦国律法书。

以成本价出售且持有者可免一次小罚如剃须惩戒之类。

总道秦法严峻苛

那位古人如何说得来着,大抵就是“计时则无颜,计件则忘命”……

嗯,这方法不妨推广至所有的官家作坊中!

不止这样,官家店铺亦能照此办理,调整运营店铺之人的薪资,在固有的固定薪俸上增加分成机制。

按日结算。

每日营业额愈高,当天绩效便愈高。

这般下来,那些商人或许就不会整天板着冷脸了吧!

真是混账,竟敢对陛下您甩脸色……子川想起日前在街头集市闲游时的一幕,心中又气又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