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1/2)
天气秋风有凉意
心情希望这件事赶快过去
事平启程回王都,
太子百官来相迎。
回宫以后摆家宴,
定下家规防乱局。
于威楚府,一场惊心动魄的明暗较量悄然落幕,我,终是将昶王这一隐藏的大患连根拔起。这场生死博弈,耗尽了我无数心血,每走一步我的心都在流血。
如今,尘埃落定,我深知,是时候返回王都了。此地隐患既除,可王都那边的局势同样不容小觑,朝中昶王的党羽若不及时清理,星星之火,随时可能再度燎原,成为颠覆国家的巨大乱源。
回王都前,我在昏暗的营帐中,亲手写下密信。笔墨游走间,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我命人快马加鞭,将这封密信送往大理王都。
信中,我言辞决绝,告知留守王都的太子戴寿宁、左丞相刘文海和右丞相俞法晨,威楚府的危机已然解除,他们务必在我回都之前,对朝中昶王党羽展开雷霆行动,一个都不能放过,该关押的关押,该诛杀的诛杀,绝不能心慈手软,更不能留下一丝隐患。
启程那日,秋风飒飒,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中,不见一丝云彩。阳光直直地洒落,却没了往日的炽热,取而代之的是丝丝凉意。
秋风肆意地吹过,撩动着我的衣角。我将楚启明唤至跟前,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他:“楚启明,威楚府今后就交付于你了。经此一番动荡,百姓们苦不堪言,急需休养生息。你要时刻将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用心治理,让这一方土地重归繁荣安定。”
楚启明神情庄重,单膝跪地,声音洪亮而坚定:“请陛下放心,臣定当肝脑涂地,不负陛下所托!”我满意地点点头,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随后,转身踏上了回王都的归程。
四日后,大理王都的轮廓终于映入眼帘。远远望去,太子戴寿宁身着华丽朝服,身姿挺拔地率领文武百官,在城门外三十里处静静等候。
我的车驾缓缓靠近,太子率先迈出一步,快步走到车驾前,双膝重重跪地,声音响彻四周:“儿臣恭迎父皇回朝,愿父皇龙体安康,万岁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见状,整齐划一地跪地,齐声高呼,那声音仿若滚滚惊雷,在这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更添了几分庄重与威严。
我稳步下车,太子立刻上前,小心翼翼地搀扶住我。
这时,礼部官员身着繁复华服,迈着细碎而庄重的步伐走上前来。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宣读那冗长而华丽的颂词,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此次南巡的丰功伟绩,以及我为国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颂词完毕,太子引领着我,来到事先搭建好的香案前。香案上,各种祭祀用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在微风中散发着神秘而肃穆的气息。在礼部官员抑扬顿挫的主持声中,我神色凝重地进行着祭天仪式,香烟袅袅升腾,我在心中默默祷告,告慰天地,此次南巡顺利,铲除了逆贼,国家重归太平。
仪式结束,太子亲自为我牵马,引领着整个队伍向王都进发。一路上,文武百官秩序井然地跟在后面,队列整齐得如同训练有素的军队。
道路两旁,百姓们自发地聚集而来,他们眼中满是敬畏与爱戴,口中高呼着“万岁”。微风轻轻拂过,扬起道路上的些许尘土,却丝毫没有破坏这庄重而热烈的氛围。
回到王都,在宫殿稍作休憩后,我即刻召集太子、左丞相刘文海和右丞相俞法晨前来议事。
左丞相刘文海神色恭敬,微微欠身,率先上前说道:“陛下,恭喜陛下南巡凯旋,威楚府隐患已除,实乃我大理国之幸。臣谨遵陛下旨意,已将朝廷中昶王的亲信全部诛杀。”他说这话时,眉头不易察觉地微微皱起,脸上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忧虑,表情显得有些怪异。
我目光转向太子,心中已然明了,这不分轻重一律诛杀的命令,想必是太子戴寿宁下达的。
我微微点头,缓缓开口:“嗯,做得好。此次行动迅速果断,既震慑了心怀不轨之人,也让天下人看到了我朝铲除逆党的坚定决心。”我顿了顿,目光紧紧锁住太子,接着说道:“寿宁,你能如此果决,朕很欣慰。这也表明你和你那犯下大错的二弟及其党羽彻底划清了界限,朕相信,日后你定能肩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
太子戴寿宁听闻,赶忙跪地,诚惶诚恐地说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一切皆以国家社稷为重。二弟犯下不可饶恕之罪,儿臣不敢有丝毫偏袒,唯有彻底清除其党羽,才能告慰父皇,告慰天下百姓。”
我又将目光移回刘文海身上,他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姿态,但那怪异的表情仍未完全消散。我微微一笑,语气温和却又不失威严:“文海,你似乎有话要说?但说无妨。”
刘文海犹豫了一瞬,再次欠身,说道:“陛下圣明。此次诛杀昶王党羽,虽已将主要人物尽数铲除,但其中有几人,平日里在朝中也颇有政绩,臣担心……”他没有把话说完,但话里的意思已然十分明了。
我轻轻摆了摆手,神色平静却透着不容置疑:“文海,朕明白你的顾虑。但在这关键时候,必须采取雷霆手段震慑四方。那些人既然选择追随昶王,便是对朕、对国家的背叛。今日若不果断处置,日后必成大患。至于他们以往的政绩,朕自会心中有数,但功不抵过,国法面前,人人平等。”
刘文海听后,立刻跪地,说道:“陛下深谋远虑,臣愚钝,未能领会陛下深意,还望陛下恕罪。”
我笑着说:“起来吧,你也是为国家着想,何罪之有。日后若有什么想法,尽管直言便是。”
右丞相俞法晨这时也上前说道:“陛下此次南巡,威震四方,铲除逆贼,实乃我朝之福。如今朝中安定,正是我大理国发展的好时机,臣负责海运已久,想派一支船队南下大洋宣扬我大理国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