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从上山到上朝 > 第四百章

第四百章(2/2)

目录

我点头表示赞同:“法晨所言极是。经历此番动荡,百姓们渴望安稳生活,国家也急需休养生息。你们二人皆是朕的肱股之臣,日后还需多多费心,辅佐太子,将我大理国治理得更加繁荣昌盛。至于派船队南下的事,法晨你拟一个章程,我们再商议。”

刘文海和俞法晨齐声应道:“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此次回朝,虽解决了昶王党羽的问题,但我深知,皇家内乱不可能彻底根除,但是在我有生之年我还是想替戴寿宁再铺一段路。

华灯初上,宫中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我特意举办了一场家宴,只为能在这难得的闲暇时光里,与家人们围坐一堂,共享天伦之乐。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晚宴,更是经历风雨洗礼后的一次珍贵团聚,于我而言,意义非凡。

贵妃乌白凤身着华丽的服饰,如同一朵盛开的牡丹,艳丽夺目,她带着儿子戴寿武,款款而来;德妃白鹿则似一株淡雅的百合,温婉动人,领着儿子戴寿宇,举止间尽显优雅;贤妃高氏仿若一丛清幽的兰花,气质出众,携着儿子戴寿镇与养子戴封,早早地就在大殿等候。宫殿里烛火摇曳,柔和的光芒映照着他们或期待、或忐忑的面容。

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香气,精致的菜肴摆满了一桌,山珍海味、珍馐美馔,应有尽有,可众人的心思似乎都不在这美食之上,而是被即将到来的相聚所牵动。

我与太子戴寿宁并肩踏入大殿,众人纷纷行礼,动作整齐而又恭敬,一时间,“陛下万安,太子殿下万安”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打破了片刻的宁静。

许久未见这些孩子,再次相见,我的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有深深的思念,也有难以言说的愧疚。这些年,我一心扑在朝政之上,为了国家的安稳、百姓的福祉,我日夜操劳,却疏忽了对他们的关心与陪伴。

戴寿武站在众人之中,格外引人注目,他的个头已经和成年人一般高了,身姿挺拔,犹如一棵苍松,傲然屹立。身子看上去十分壮实,肌肉紧绷,彰显着蓬勃的朝气与力量,眼神中透着一股英气,仿佛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这世间一展身手,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戴寿宇个头也长高了不少,身形却显得单薄了些,像是一株尚未完全长成的翠竹,还需经历风雨的磨砺。听说他是这几个孩子里读书最好的,我心中不禁多了几分期待,想着日后定要抽空考考他,检验一下他的学识,看看他是否真如传言中那般聪慧过人。

戴寿镇个头虽不高,但举止间尽显规矩礼貌,一言一行都恰到好处,一看便知是高氏悉心调教的结果,只是那过分的沉稳中,少了些许少年该有的活泼与灵动,如同被精心修剪过的盆景,虽精致却少了几分自然的野趣。

养子戴封,是这些儿子中除太子外年纪最大的。这些年,他一直由高氏负责教导,在高氏的悉心栽培下,他茁壮成长。如今,他已到了该独当一面的年纪,身姿挺拔,眼神坚定,透着一股成熟与稳重,是时候开府建衙,为国分忧,承担起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了。看着他站在那里,我心中满是欣慰,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怀揣着壮志雄心,渴望为国家贡献力量。

众人纷纷落座,家宴正式开始。起初,大家只是闲聊着一些家常琐事,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这些日子的趣事,他们的声音清脆悦耳,如同银铃般在殿内回荡。

戴寿武讲述着自己在骑射场上的英勇表现,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时刻;戴寿宇则羞涩地说起自己在书房中读到的一本好书,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那专注的神情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戴寿镇乖巧地坐在一旁,偶尔插上几句话,声音清脆,举止得体,尽显大家风范。

他们的母妃们则在一旁温柔地笑着,眼神中满是宠溺,偶尔轻声叮嘱几句,那关切的话语如同春日里的暖阳,温暖着孩子们的心。烛光柔和地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勾勒出温馨的轮廓,一时间,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只沉浸在这片刻的幸福之中,让人忘却了朝堂的纷争与尘世的烦恼。

然而,一顿幸福感爆棚的家宴过后,我知道,是时候进入正题了。

“今日这顿饭,大家都吃得开心。但有些事,朕也不得不说。”我的声音打破了宴会后的轻松氛围,众人的笑容渐渐收敛,眼神中多了几分专注与紧张。

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只能听到烛火燃烧的“噼啪”声,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一般。“昶王的事,想必大家也都有所耳闻。”提到昶王,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众人的脸色也微微一变,仿佛那是一个不能触碰的禁忌。

“为了防止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今日我便定下一条铁规——皇子不能擅自结交大臣。违反者,开除皇籍。”我的语气坚定而又决绝,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的重量,在殿内久久回荡。

此言一出,孩子们似乎还没完全反应过来,脸上露出懵懂的神情,反应不大。他们或许还不明白这条铁规的重要性,也未曾意识到其中的深意。但他们的母妃们却是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贵妃乌白凤微微张了张嘴,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终究还是忍住了,她下意识地看向自己的儿子戴寿武,眼中满是担忧;

德妃白鹿瞪大了眼睛,眼中满是忧虑,手指不自觉地揪着衣角,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安,她也将目光投向了戴寿宇,仿佛在为儿子的未来担忧。

只有高氏表现平淡,她静静地坐在那里,神色从容,波澜不惊,仿佛早就猜出了这次家宴的目的。她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同,我心中暗忖,高氏心思果然缜密,聪慧过人,不愧是陪伴我多年的贤内助。

我知道没有人敢反对,哪怕是向来心直口快的白鹿,也明白这种事她是不能插嘴的。在这庄严的宫殿里,在这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她只能选择沉默,将心中的想法深埋心底。

我看向年纪稍长的戴封,目光中满是期许:“封儿年纪也大了,也该帮你太子哥哥分担一些事务了。”我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慈爱,也带着一份期待,希望他能肩负起责任,成为太子的得力助手。

戴封立刻起身,身姿笔挺,犹如一棵苍松,傲然挺立。他声音洪亮而坚定地回道:“儿臣听凭父皇与太子差遣。”他的回答简洁有力,透露出一股担当与忠诚,让人感受到他的决心与勇气。

戴寿武、戴寿宇、戴寿镇也有样学样地说了起来。戴寿武站起身,胸脯挺得高高的,如同一只骄傲的小公鸡,大声说道:“儿臣也愿为父皇和太子哥哥效力!”那稚嫩的声音中充满了激情与斗志,仿佛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戴寿宇则略显腼腆,但也鼓起勇气说道:“儿臣定当努力,不负父皇期望。”他的声音虽小,却透着一股坚定,让人相信他会努力践行自己的诺言;

戴寿镇乖巧地站起来,声音清脆:“儿臣听从父皇安排。”他的眼神中满是顺从与乖巧,让人忍不住心生喜爱。

看着眼前这些孩子,我的心中五味杂陈。他们有的还懵懂无知,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有的已初露锋芒,如同初升的朝阳,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血脉的延续,是大理国未来的希望。

今日定下这铁规,虽有些严厉,但也是为了他们好,为了大理国的长治久安。我深知,在这复杂的宫廷斗争中,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必须为他们指明方向,让他们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我又看向几位母妃,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平日里也要多多教导自己的孩子,让他们明白朕的苦心。这不仅是为了皇家的安稳,更是为了天下百姓。”几位母妃纷纷点头称是,眼中满是顺从与恭敬,她们明白,在这宫廷之中,一切都要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家宴结束后,众人陆续散去。我独自站在宫殿的长廊上,望着夜空中的明月,思绪万千。昶王之乱虽已平息,但朝堂的争斗从未真正停止。今日定下的规矩,不知能否真正约束住众人的行为,但我愿意相信,只要皇子们能明白我的苦心,只要君臣一心,大理国定能繁荣昌盛。月光如水,洒在我的身上,带来一丝凉意,最近我感觉自己的精力越来越不行了,真的老了。

目录
返回顶部